网红“铁头惩恶扬善”在杭州被抓:打假与敲诈勒索的界限在哪里?

1. 何为敲诈勒索罪?
根据刑法规定,敲诈勒索罪是指基于非法获利的目的,以恐吓行为为手段使他人交付财产的犯罪,财产的范围包括财物与财产性利益。敲诈勒索罪在行为构成上表现为:使用恐吓手段,使他人产生恐惧心理,他人基于恐惧心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人取得财产。
在恐吓手段上,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实施暴力进行威胁,另一种则是以实施暴力或者其他恶害相胁迫。如在职业打假的过程中,当打假人称商家若不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则对商家加以曝光等,就是一种非暴力的胁迫。要注意的是,胁迫的强度不要求压制受害者反抗,否则行为人将构成抢劫罪。
除了在职业打假的范畴中,近年来,敲诈勒索罪在娱乐圈中也发生较多。最典型的便是明星与他人发生情感纠纷后,他人要求该明星支付高额补偿金,并且威胁若不支付则曝光该明星与自己的情感纠纷等。在此种情况下,若该明星报警,则威胁者大概率都会被认定构成敲诈勒索罪。
2. 职业打假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在哪里?
首先,应当肯定是的,职业打假者买到了假的产品也是可以依法对商家进行索赔的,这是其作为消费者应有的权利。但是,权利的行使要在法律的限度内,若是超出了该限度,就会让自己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通常来说,在区分权利行使与敲诈勒索的时候,会从以下几个点加以考量:索取赔偿的数额是否在正当权利行使的范围内;维权手段与权利行使之间是否有内在关联;手段行为的必要性以及相当性等。
具体来说,当职业打假人未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直接向经营者提出法律规定限度内的索赔时,由于其手段、目的都具有正当性,且数额也没有明显超出合理范围,因而属于正当行使权利,不构成敲诈勒索。
反之,职业打假人未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就直接向经营者提出远远超出法律规定幅度的赔偿,并且威胁称若不按照要求赔偿,则对商家进行投诉举报以及曝光等,那么由于其手段行为超出合理限度,同时索要的赔偿金额也明显超出合理范围,这时候手段、目的都不具有正当性。在此情况下,就会被认定构成敲诈勒索罪。
总的来说,职业打假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市场环境优化,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但是,若是职业打假人打假过头,超出了权利行使的限度,那么就会像前述网红一样虽说要惩恶扬善但自己却反成恶人。
本文由设计学习网整理发布,不代表设计学习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ffjianzhan.cn/xingyezixun/sjwz/13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