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出户外人像照片的美丽梦幻效果
“自古秋悲寂寞,我说秋胜春朝。”对于摄影师来说,秋天无疑是一年中最值得期待的季节。武汉恰逢初秋,所以想拍一组安静梦幻美丽的照片。我是一个文科生,一直很佩服我的美术生用画笔在心里描绘世界,所以这一次我希望创造一个如画如梦的场景,无论是前期的准备还是后期的调色。
我们带来了一个画板,一个画架和一篮放在道具上的花。我们选择米色连衣裙和太阳帽作为服装,希望给照片增添一点艺术气息。如果有什么不合理的经历,希望大家指正,多多包涵。
【准备】摄影师可以拍正片。
[晚思]
要呈现如画的油滑梦幻效果,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模仿PS中的柔焦效果。在此基础上,对照片的部分进行着色和分离,使照片色彩丰富,层次丰富。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我修图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全局调色。将RAW格式胶片导入LR或ACR(相对于JPEG有损压缩格式,RAW无损格式更适合后期),执行镜头校正、二次构图、设置黑白场、修改白平衡和色调等步骤。这一部分主要是恢复高质量的底图,初步做一些风格上的调整,为后面的细化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局部调整。在全局调色的基础上,进入PS进行精细处理(如液化、剥离、选色),进一步融入自己的风格制作一些特效(如本教程中的软对焦)。个人认为,局部调整往往是点睛之笔。还有LR或者ACR没有的图层和蒙版,PS中更多的配色命令,可以更准确的表达摄影师的意图。
不过这两部分并不是不可逆的修图过程~有时候我还是会依次进入ACR进行调整。建议你用PS CC或者以上,这样ACR可以作为过滤器重复使用,非常方便。此外,在前期拍摄、导入导出时也要注意照片的格式和颜色空,避免出现较大色差~(如果照片仅用于网络共享,且显示器不是宽色域屏幕,可以选择sRGB的颜色空)。
不要纸上谈兵~我们以一张图片为例,详细说明过程
[原片分析]
整体色调灰色,沉闷,缺乏透明度,画面层次较弱,光线不突出。
[具体步骤]
1.ACR预处理:
(1)基本调整:将照片以RAW格式导入到ACR或LR中,在基本面板中做如下修改(此处,在ACR中操作),主要是减少高光和白色的值,增加阴影的值,以恢复更多的画面细节~然后稍微增加色温,使画面更温暖。
(2) HSL调整:如图,将绿色色相向右移(青色)使颜色更绿,将黄色色相向左移(红色),将两种色相分开,为后期配色做铺垫。并适当提高黄色和绿色的饱和度和亮度。
(3)镜头校正:这一步是校正镜头畸变和暗角。PS中会有不同镜头的校正数据,每次都可以直接删除色差,而失真度和暗角校正可以自行调整。比如我希望保留一些暗角,所以价值被拉低了,这个就看我个人想法了~
(4)相机标定:这一步是创建色偏。调整值如下。绿色原色的色调偏移为青色,蓝色原色的饱和度提高(相比直接提高基板上的“饱和度”,这里的蓝色原色的饱和度会更自然,使照片更透明)
这样我们在ACR中的预处理就完成了,准备进入PS本地处理。如果你是一个把照片导入LR的摄影师,导出的时候记得设置成PSD格式。比特深度是16比特,颜色空是sRGB
二、PS调整:
(一)制作软聚焦效果(非常重要)
1.输入PS。首先我们将背景复制一层,选择“滤镜-高斯模糊”,数值为30个像素(如果想有更强的软聚焦效果,可以适当增加数值),将混合模式改为“滤镜颜色”,将图层的不透明度降低到40%(如果数值不固定,减少一些效果会更自然)。因此,我们发现照片的亮度得到了提高,并初步形成了发光效果。但是照片是灰色的,缺乏对比,需要第二步。
2.复制刚完成的ctrl J的图层,将混合模式改为“叠加”,不透明度设置为76%(高于上一层,数值不固定,对比度越高,对比度越强)。这一步主要是为了提高照片的对比度,抵消第一步造成的灰度情况,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可以初步让纹理变得油,让画面更干净透明。
然后我们选择这两层,ctrl G,就可以分组在一起,命名为“软焦点组”,方便管理。并创建一个蒙版(底部从左到右按第三个键),用黑刷把脸擦干净(PS中,“白”表示是,“黑”表示不是,擦黑表示没有应用这个效果)。记得使用透明度低的软边笔刷。之所以要做这一步,是因为软对焦效果会降低人脸部的面部锐度,但是脸部会变黑,所以需要构建一个增亮曲线,创建一个蒙版,然后ctrl I将黑色蒙版反转,用白色笔刷擦拭脸部(道理也一样,白色代表“有”,也就是只增亮脸部),这样脸部和周围的亮度就和谐了。我们来看一下整体对比:
(2)第二ACR配色
PS CC版之后,ACR作为滤镜存在于PS中,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配色选择。ACR调色不仅仅是作为解决RAW格式的预处理,我们还可以用ACR重新处理。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ACR调整不在第一步直接完成。修图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条死板的直线,很多效果不是一步就能达到的,所以需要多步综合完成~而且中间步骤的先后顺序不同,也可能导致不同的效果。以此图为例,我认为在PS中进行软对焦处理后,照片的亮度和色彩对比度进一步加宽,再次进入ACR时会更容易分出颜色(黄色和绿色),在现有软对焦氛围的基础上上色加光会更好更明显。
在ACR中,我们会进一步分离色相,给它一个从橙红到青色,从高光到暗部的颜色渐变,这样既符合色环上的顺序又不会太突兀,让效果更梦幻。这将需要我们结合径向过滤器,色调和画笔调整进行综合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我们标记图层(快捷键ctrl shift alt E),然后输入ACR(快捷键ctrl shift alt A,或单击“滤镜-相机原始”)。我们还是在HSL面板,把黄色色调拉到左边,让它变红;将绿色色调向右拉,使之更蓝,这样照片中的黄绿对比会更明显,色阶也就打开了,为我们以后给不同明度的部分上色铺平了道路。
2.加光。在颜色被拉开后,我们进一步加强光线,渲染气氛。原图中我是一个侧背光灯的座椅,光线是从左上投射的,但是秋天的暖阳氛围不强,所以我用径向滤镜拉了一个大范围,把中心点拖到左上光源,范围从左上到右下。然后在这个范围内增加色温(加黄),增加曝光值,进一步渲染光线。我们会发现照片突然有一种明亮温暖的感觉
这里有一个小窍门,就是羽化值调到100的时候,径向滤镜拉大一点,这样从中心到周围的过渡会很柔和,不像PS里加了镜头光晕的光,很硬挺,很好戴。而且径向滤镜可以调整多个值,所以操作起来比较灵活,所以我一般会在ACR里面加光来画。虽然这种效果可以通过PS中的曲线和遮罩来实现,但是选择的制作和位置调整将比径向过滤器更复杂。
3.之后,我们开始做着色工作。这一次,我们使用了调整画笔工具来进一步给照片中不同亮度的区域上色,使颜色之间的过渡更加丰富和柔和。如图,我设置了多个调整刷来画不同的区域。我会在高亮区域加入黄色来模拟太阳光的色温,中间区域加入绿色作为高亮黄色和深蓝色之间的过渡色,而深色部分会加入蓝色,减少一些曝光值:
然后加点饱和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笔刷的调整不够或者不够僵硬,我们可以多次创建新的笔刷进行叠加和上色。
我们来看看ACR调色前后的对比:
(3) PS局部调整:
1.我们先设置一条胶片曲线,升高黑场,降低白场,提高视觉容差。但也是S型曲线,是为了防止照片变灰,增加对比度。同时调整单通道曲线来调整颜色,主要是在深色部分加入蓝色,在高光部分加入红色和黄色,产生冷暖对比。之所以不在ACR中使用曲线,是因为PS中的曲线是作为调整图层使用的,可以很容易地多次修改。
ACR中配色的一般效果已经出来了,但是ACR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就是缺少能够精确控制颜色的工具,没有图层和蒙版,所以局部处理会有些不足。因此,为了进一步软化颜色过渡,我们将使用PS中的“可选颜色”工具:
在使用可选颜色之前,我们需要一些关于色度学的知识,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RGB颜色模式。RGB是红、绿、蓝的英文缩写。三原色光的叠加产生了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各种颜色。所以我们其实是了解这三种颜色之间的互补关系,从而达到对某一种颜色的精确调整。例如,我们通常希望蓝天空变得更蓝,因此我们可以选择调整可选颜色中的蓝色,并减少内部的黄色值。因为黄色和蓝色是一对互补色,两者的取舍,减黄色等于加蓝色,所以天空的蓝色经过这个调整后会更加纯净。具体原理可以自己百度。网上有很多文章比较详细~
2.我们设置了三个可选择颜色的层,以进一步将颜色从高光部分调整到深色部分。
(1)在高光区,我们选择调整黄色(因为黄色占的比例最大),减少青色(减少青色等于增加红色),增加品红色,使黄色变成橙红色,然后用黑色蒙版覆盖,用蒙版擦去高光。
(2)中间部分,选择黄色,加青色,减品红(减品红等于加绿色),让黄色和深蓝色过渡更柔和,用蒙版擦掉。
(3)深色部分,选择绿色,加青色,减黄色(减黄色就是加蓝色);然后选择黑色(用于画面暗部的调整)减去黄色。用口罩擦干净。最后,为了便于管理,它们被合并成一个组
调整之后,我们的调色部分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文字的液化和剥离。
(4)性格调整:
1.液化。因为这张图的人物比例不大,我把液化和脱皮放在最后一步。我们先用ctrl alt shift E来戳图层,然后液化字符(快捷键ctrl shift X),让上半身稍微细一点,突出曲线。如果是脸,脸颊液化的强度要适中~
2.磨皮。我个人习惯是液化后开始磨皮。其实我的模特放大的时候皮肤很好。我一般用“中性灰”磨皮。关于中性灰的具体方式,你也可以自己百度~ ~简单来说,通过加深和淡化,可以降低脸部的对比度,甚至重塑光影。它的优点是不破坏皮肤的质感。但缺点是摩擦太多会导致局部饱和度降低和“褪色”,需要提高这个区域的饱和度。
黑白观察层是为了屏蔽颜色信息的干扰,观察脸部的明暗关系,方便我们用中性灰加深和变亮,然后用可选的颜色分别调整肤色。红色和黄色是主要的肤色控制,所以为了让皮肤更加红润和透明,我们减少了红色和黄色的颜色,分别添加了黄色。另外可以单独增加嘴唇的饱和度。
最后,我们对图层进行戳印,用曲线稍微提亮整体,然后锐化输出。锐化程度只需要人物脸部的发际线清晰即可。
所以至此,这张图的后期过程就彻底结束了。
最后一块:
“兵不恒,水不恒。”后期学习一套思路很重要,不仅可以通过学习工具和一套完整的导入导出流程来开发,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审美素质,发展艺术通感来开发。POCO上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不仅仅是因为后期的辉煌,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内容会触动人心,引起人们的思考。但是我们经常问配色参数,却忽略了这么做的深层次原理,甚至忽略了前期拍摄的重要性。所以无论前期还是后期,都需要深厚的审美素质来支撑。前期的主题构思和服装搭配,后期的配色和液化,都会涉及到各个领域的知识。对于我们摄影透明胶片来说,除了需要改进的技术方面,最根本的是沉淀出深刻的审美素养。
这个经历就暂时在这里分享了。也希望能在POCO上和更多的摄影师交流,共同进步。我会留下联系方式,期待和大家一起享受摄影的乐趣~ ~以后微博会有修图视频分享。欢迎关注和支持。
本文由设计学习网整理发布,不代表设计学习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