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设计资讯 > 热门新闻

高中设计教育:以创作思维为基础,在动手实验

对于想要成为艺术从业者的学生来说,高中阶段对艺术与设计的学习是他们步入艺术学院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在这期间根据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思维进行学习。 相比于作品呈现的最终成果,在没有明确的细分学科前,高中阶段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对学生创作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更为重要。
 
创作思维是一个所有艺术与设计学科的底层思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当他们掌握了剖析问题与寻找解决方法的逻辑与途径,则可以基于自己的想象与艺术表现进行创作。同时,在这种没有学科限制的情况下,除了常见的绘画形式,学生们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媒介构建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也是考验学生们在对不同材料与媒介的实验与试错中,找到最合适的艺术表达的能力。
 
高中设计教育:以创作思维为基础,在动手实验(图1)
 
近日,万科梅沙书院师生艺术展“过隙”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展开。它呈现的是学生们在高中阶段学习成果的切片,也是他们对艺术与设计的初期探索与理解。展览主题“过隙”是关于对生命中瞬间的探讨。学生们基于对生活的观察与探索,用艺术手法重新塑造了这些生活日常,以新的场景与表现形式引起观众的反思。在不同的作品中,是他们在学习艺术创作思维中不同方面能力的思考与呈现。
 
高中设计教育:以创作思维为基础,在动手实验(图2)
展览作品“存在”
 
高中设计教育:以创作思维为基础,在动手实验(图3)
展览作品“芸芸众生”
 
 
从生活中建立艺术视角
 
创意性思维的开始,可以是对日常生活的重新思考与颠覆。对生活细节的琢磨,时常以“为什么”以及“是否有别的可能性”的问题对自己提问,是艺术创作与设计的方法之一。在寻找和创造更多新的可能性时,便是创意与创新的起点与过程。
 
“别无此地”是对新的生活场景的构建。在这个空间里,早餐必须吃粉红色香皂;人类和大象结婚必须抚育猴子;喝水的时候不能打开瓶盖……这些虚构的场景犹如梦境与电影一般荒诞而奇妙,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体验。
 
从生活细节中获取艺术的灵感,是作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基础能力。而通过感受力、观察力与思维能力拆解生活中的人类行为、社会文化则是培养艺术创作思维的重要基础。面对生活中长久形成的社会规则与生活文化的颠覆与创新时,人们常常会质疑并否定自己的想法与创意。
 
因为单纯的艺术创意难以说服观众,只有通过对所面对的议题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如社会学、哲学等进行现象溯源与拆解,了解现象的本质后,再通过符合逻辑的艺术表达与创新进行创作。因此,在高中阶段,艺术生们不仅需要被鼓励大胆地思考,还要通过多学科的学习,建立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与艺术观念。
 
高中设计教育:以创作思维为基础,在动手实验(图4)
展览作品“别无此地”
 
 
关注艺术与科技的学科融合
 
如今,艺术与科技的联系更为紧密。从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来说,技术的革新不断催生新的艺术表达;而从逻辑上来说,科学与艺术,都是要从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并把信息通过一个创意性的结果输出。展览作品“蜉蝣”,则是学生们对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高中设计教育:以创作思维为基础,在动手实验(图5)
展览作品“蜉蝣”
 
作为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艺术时,就应该注重对艺术与科技关系的探索。在先前关于人工智能艺术的热烈讨论中,人们都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创意性与艺术思考。然而在作者看来,科技是增强表达艺术表达的辅助工具与途径。作品将感性的故事编写在技术的理性秩序里,向观众呈现一个关于转瞬即逝的生命的叙事表演。
 
导师石忞旻和张了然与学生们先是有了关于“蜉蝣”的画面构想与剧本,再反向推导代码和机械设备的设计。这对于建构高中学生们对艺术与科技之间关系的正确认知。此外,作为未来的艺术从业者,学生们不应该排斥科技,而更应该通过实际应用,了解它的“能”与“不能”,清晰地了解自己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艺术创作方法。
 
高中设计教育:以创作思维为基础,在动手实验(图6)
展览作品“蜉蝣”
 
 
在动手实验中培养艺术美感与思维
 
除了从科技当中获取新的艺术表达式,艺术家对实体材料的探索与实验也是他们实现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在人工智能艺术与编程艺术越来越流行的当下,艺术家不能将自己局限在数字世界的艺术表达,对实物材料的感知和运用才能让自己不断地突破与进步。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实验,林素琴老师和她的学生团队在蝴蝶、PVC、棉花、LED等镜面等多种媒介的相互作用下塑造了“森林”这个奇妙的故事意境。
 
高中设计教育:以创作思维为基础,在动手实验(图7)
高中设计教育:以创作思维为基础,在动手实验(图8)
展览作品“森林”
 
在人们所见的通过不同媒介构成的艺术和设计作品里,都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对材料的不断实验而形成的结果。这不仅是成为艺术创作者的基础,艺术家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是对美感的培养以及创作思维的练习。
 
另一方面,在运用材料搭建艺术世界的过程中,除了考虑作品最后呈现的效果,要结合作品主题与材料隐喻之间的关系来讲述一个符合逻辑的故事。在这个作品中,创作者对“转瞬即逝”的理解更像是某个永恒的瞬间。因此在材料上,他们选择了象征着可存留美丽瞬间的蝴蝶标本,通过象征着“幻觉”的多镜面折射创造了一个由无数蝴蝶构成的“森林”。
 
因此,在高中没有细分学科的学习阶段,学生更应该自由地去探寻不同的表现手法。从二维或三维、传统或非传统的艺术材质中,亲自动手实验与试错,将自己对的作品主题的思考视觉化地表达出来。此外,学生们要意识到在人类社会中,每一种材料都是一种符号与象征。他们要在多学科学习中了解材料的象征与隐喻,才能找到最符合主题的艺术表达媒介。
 
寻找恰当的表达构建有效的艺术对话
 
作为艺术家,除了培养造型能力与美学意识,更重要的是关注作品想要传达的思考与深度。这种思考与深度往往来自于对生活议题或社会问题的艺术化传达,能有效引起观众的反思与共鸣。对于艺术来说,这是一种向大众与社会提出问题的方式。在艺术与设计教育当中,学生们必须面对真实社会而思考,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而不是基于个人的幻想而创作。赵桉孺和Arkadiusz Spiewak老师的作品“早高峰”是反映早高峰挤地铁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现象,以戏剧与互动表演的方式表现人类作为群体在社会中的存在模式。
 
高中设计教育:以创作思维为基础,在动手实验(图9)
高中设计教育:以创作思维为基础,在动手实验(图10)
展览作品“早高峰”
 
运用艺术手法恰到好处又合适地传达作品主题的思想,是艺术家与设计师与观众构建有效沟通的关键,这也是作为艺术学生需要不断磨练的能力。这需要学生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调研寻找不同的媒介,然后基于不同的设计切入点对这些媒介进行不断地实验和反思。在这个作品中,充气气模装置是对“个人空间”的象征。
 
在社会生活中,人所拥有的“空间”不可见。并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变化和物理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也许并不会时刻意识到空间的存在,但空间的大小会影响人的心理变化——宽敞的空间让人感到舒适,局促的空间让人感到压抑。在早高峰挤地铁的场景中,人们的心态即是这样来回转变。在艺术场景中,空间被具象化为可见的装置,让观众在与学生们有意或无意的互动的过程中更意识到空间的存在与变化。
 
高中设计教育:以创作思维为基础,在动手实验(图11)
展览作品“早高峰”
 
媒介即信息。在艺术当中,媒介的运用可以灵活地转换,而信息如何被传达也因为媒介而改变。这关乎艺术作品如何与观众沟通与交流。高中艺术生需要了解多种媒介的信息传达方式,从不断的试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式。
 
当学生拥有了综合创意思维能力与执行实践的能力,艺术创作的形式与边界则可以被无限拓展。这种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们进行多学科的学习,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与艺术观,并基于对真实的世界的感受与观察,以调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特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创意思维与艺术创作逻辑作为创作的出发点,高中学生的作品表达就不会局限于某一种艺术媒介,而能呈现出更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

本文由设计学习网整理发布,不代表设计学习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ffjianzhan.cn/xingyezixun/sjwz/76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