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动态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

编者按:对于交互设计,多年来出现了一批交互方法,一批熟悉的交互方法消失了。本文通过对失落的交互模式的盘点,分析其设计,反思其消失的原因,希望对未来的交互设计有所帮助。

我们看到了很多文章和视频节目来查看设计趋势,预测即将流行的交互/界面设计风格,ar交互,语音交互,手势交互等等。

有时候,我们回头看看那些过时的互动方式,反思一下它们被时代抛弃的原因,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感悟和收获。在本期中,我们将总结一下我们曾经熟悉的交互方式。

首先,是什么引发了互动的变化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1)

这种老式的转盘手机,我们应该只在电视上见过。

为什么是这种电话拨号?因为当时电话用的是脉冲拨号技术,所以用脉冲数来表示数字。每一帧都是一个脉冲。拨1转一帧,拨9转九帧。

随着音频拨号技术的成熟,转盘拨号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可以用按键以更好的速度和精度拨号。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2)

从调用方式的变化来看,要明白人机交互的本质是人与机器的交流,其中一台机器发生了巨大的技术突破,必然导致双方交流方式的改变。

因此,科技的突破,尤其是硬件技术的创新,是人机交互模式改变的最大动力。近20年来,移动人机交互硬件技术的最大突破是多点触控技术的成熟。

问题是,如何将多点触控技术应用到手机上?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个问题很简单。直接去掉物理键盘,所有操作都在屏幕上完成,就像后来的原iPhone一样。

但是去掉物理键意味着你必须重构手机的交互规范,因为之前的交互规范是针对物理键盘的,你不能直接套用。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3)

在按键时代,跨界面交互是移动终端设计的主流。

以2004年的PSP为例:顶部横轴为一级菜单,纵轴为二级菜单,用户通过按键定位内容。在按键时代,操作区与屏幕是分离的,这种十字形的交互风格符合用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Z字形浏览模式。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4)

在iPhone设计中,一级菜单已经移到了底部。这是因为屏幕是操作区,手机底部更靠近用户的拇指。为了方便用户单手操作,iPhone移动了下面的一级菜单。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5)

当然,这只是从按钮时代到触摸时代的互动转型的一小部分。

我们应该明白,改革现有的设计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漫长的过程。

意味着不断的否定和创新。那时候苹果没有底,摸着石头过河。他们的“石头”就是当时爆炸的iPod。2017年,媒体曝光了iPhone原型机,我们可以找到很多iPod的影子,比如这个大轮子: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6)

乔布斯在发布会上展示,全场哄堂大笑。他们以为乔布斯只是开玩笑,但苹果当时真的开发出了这样的原型。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7)

科技的突破必然导致互动模式的重新洗牌。洗牌过程非常复杂,很多互动风格会被淘汰。当然,也会涌现出很多你从未见过的互动风格。

有的真的有创新,有的只是噱头,收割智商税,经不起推敲。因此,我们必须明白,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在什么水平上给互动方式带来创新。

这里我总结了三个方向:省力、精准、拓展。简单的解释就是——新技术创新。

您的交互方式是否允许用户以最低的成本完成操作?你能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吗?你能支持扩展到更多的场景吗?

第二,运营成本最低

交互的本质是人与工具的交流。从早期的骨棒到现代的飞船,人类发明的所有工具都是为了提高效率。

看看交互方式的变化,你会发现人们一直在追求更省时省力的交互方式。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8)

三星曾经发布了一种新的交互方式,Smart Scroll,它允许用户在浏览网页时,不需要用手指滑动页面,就可以根据你的面部移动自动滚动页面。看起来像科幻小说吗?

-适合下一代的互动模式。罗永浩曾经推出过无限屏互动模式,口号是解放用户手指。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9)

这两种互动的“表象”特别好,但并没有成为主流。最根本的原因是增加了用户的运营成本。

现在我需要扭动脖子,转动上身。“解放用户手指”这句话在营销层面是天才,但在设计层面经不起推敲,因为弯曲指关节是能耗最低的运营模式。

如果找不到能耗更低的互动方式,那么这些发明只会是少数。

第三,准确性

如果为了节省人工,降低交互的运行成本而过度努力,就会带来新的问题,即交互的准确性降低,导致误操作。

如果比交互贵的话,眼球运动应该是目前所有交互中最容易的,三星早就开发出了基于眼球追踪的交互。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10)

但在正常的浏览过程中,用户会不自觉地眨眼或跳跃。

这种无意识的行为会在眼球运动交互过程中引发界面的变化,但其实这种变化并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如果眼球运动交互真的被大众接受,就需要区分用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眼球运动行为。

在像眼动交互这样的交互中,使用体感识别技术代替“输入”,可以大大降低操作成本。但问题是我们很难根据人体形态准确定义交互输入规范。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11)

在iOS 10中,苹果引入了一个新功能,唤醒。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他们把手机放在口袋或书桌里时,听到震动,拿起手机,手机的屏幕会自动亮起。

你觉得这个功能很简单吗?

但就是这个简单的功能,苹果收集了大量的用户姿势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定义了这个“举”的手势。举手势好难定义,更别说眼球交互,甚至脑机交互。

第四,内容量

合适的互动模式既要满足当下,又要兼顾未来,那么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最常见的是内容激增。

2001年,iPod问世。iPod最大的卖点是5GB的存储空,而当时市场上的MP3存储空一般是32/64M。

根据一首4M的歌曲,MP3只能存储10首歌曲,而iPod可以存储1000多首歌曲。当时iPod的口号是“口袋里装1000首歌”。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12)

海量存储空意味着iPod必须重构交互模式。

如果只有10首歌曲,用户可以选择歌曲并点击按钮逐个选择。但是现在有1000首歌。如果用户想听第529首歌,他不可能真的让用户点击“Next”529次。他必须向用户提供一个操作计划来快速定位第529首歌曲。

所以iPod引入了转盘,通过旋转转盘,用户可以快速定位歌曲。转盘互动也成为了iPod的标志。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13)

存储的快速增加空导致苹果修改交互模式。2010年发布的iPhone4的运行内存也增加到了512MB。这意味着iPhone可以同时运行的程序越来越多。用户希望能够在同时运行的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切换,即多任务管理。

那么如何让用户查看当前运行的程序呢?想知道iPhone上有屏幕和home键,怎么只用home键切换多级任务?

在苹果的处理方案中,双击home键,但是之前没有双击home键的手势。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14)

类似的例子有:当年非常流行的path,以及象征性的扇出效应。给我们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现在很少看到这种互动方式。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15)

这种扇形展示的动态效果,仅从易用性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好突出的。与宫殿形式相比,无法容纳更多入口;与列表相比,它不能显示更多的信息。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16)

它的优点是让用户感觉特别爽。在移动互联网的早期,用户的想法相对简单。如果一个产品的交互很牛逼,他们会觉得这个产品也很牛逼。

动词 (verb的缩写)产品定位

如果一个交互风格同时满足以上三个要求,是否意味着它适用于所有产品,永远不会被淘汰?

当然不是,因为不同的产品决定了不同的交互模式。我们需要根据当前的产品模型来调整交互,而不是通过交互来决定产品。如果把交互的重要性放在产品之上,那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现在手机越来越大。

乔布斯时代,iPhone的尺寸一直固定在3.5英寸,对于单手操作来说非常友好,但是屏幕越大操作起来越困难。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17)

这是因为手机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手机的定位不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而是我们身体的延伸。我们每天花很多时间在手机上。对于手机来说,我们更注重的是内容消费的效率,而不是手持的舒适度。

3.5寸的尺寸单手操作非常方便,但是当你用它玩游戏的时候,你会觉得屏幕不够享受。

所以产品定位的改变也会影响互动模式。这也告诉我们,不同的产品不能随意应用交互模式。没有最好的互动,只有最合适的互动。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18)

比如我在刷Tik Tok的时候,觉得这个视频很有意思,想赞一下。但是我比较懒,也不想动手指去点击like按钮,就双击屏幕。

双击赞背后的设计思路是,如果你想提高赞的活跃度,那么就降低赞的交互成本,让赞更容易。

为什么暴露年龄的这些相互作用已经过时了?(图19)

后来知乎也采用了这种交互方式,用户双击就可以直接赞答案了。但知乎定位是专业问答社区。用户可能会对一个答案乐观几分钟,有些地方会看不懂,会反复看。

如果用户真的同意这个答案,那么他有足够的时间去赞美它。而Tik Tok某视频用户看了十几秒就路过了,所以在短短十几秒内降低赞的运营成本,增加赞的量是合理的。

知乎引入双击赞合理吗?

对此我有所保留。最后,我想重申一下。我们不能总是对这些不存在的互动方式持否定态度。现在看似愚蠢的操作,可能已经是当时条件下的最优解了。

更有意义的是理解它们为什么出现,为什么被淘汰。

总是否定甚至批判过去,不会让我们现在看起来更聪明。

 

本文由设计学习网整理发布,不代表设计学习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ffjianzhan.cn/xingyezixun/jhsj/66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