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键盘交互细节:视觉效果与触发区的交互逻辑
本文将讨论手机键盘对用户隐藏的交互逻辑,并说明这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从而构建未来的自适应智能手机界面。
使用该产品时,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收集数据的信息,例如获取用户的当前位置、请求打开相机或访问相册的许可...
但是,有一种鲜为人知的数据类型可以给用户带来好处:关于输入行为的数据收集。这些数据帮助用户定制手机键盘,提高打字的速度和准确性。
文章目录:
视觉键盘与触发区域自适应键盘为什么要隐藏变化?考虑触发区域的限制一、可视键盘和触发区
拿出手机,看看里面的键盘。有可能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我们每天实际使用的。现在智能键盘分为两层,如图:
上面一层是视觉键盘,这是我们对键盘的一般印象——除了特殊的按键,所有的字母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字母键的大小和形状都是一样的,这是一种视觉表现。
其实在视觉键盘下面还有一层看不见的键盘形态,就是触发区。
通过上层可视化键盘,我们可以知道手指在键盘上的具体动作,但实际上是下层的触发区控制打字输入。
视觉键盘与实际触发区不同的原因通常基于两个部分:用户习惯性的输入方式和上下文内容的关联。这里主要分析用户的输入行为。
第二,自适应键盘
假设用户倾向于稍微向右点E键,那么有时会误点E旁边的R键,自适应键盘会跟踪这些接触点。过了一段时间,它知道E键的触发区没有和键的视觉中心对齐,而是向右移动。
这意味着对于用户来说,R键的部分区域被E键占据,所以E键和R键的触发区域不再整齐的对应视觉键盘,而是E键的触发区域向右延伸。
下图直观展示了键盘触发区的个性化演变:
根据用户不同的触发动作,键盘的触发区域会发生变化:从同一个视觉键盘(左)开始,在使用键盘的过程中(中)会采集用户的触摸数据,以适应实际的触发区域(右)。
这样,每个键的可视区域就与其触发区域分开了。这种个性化的设计可以给用户带来完全不同的触发体验。
研究表明,通过这种方式调整控制区域,可以减少打字错误,提高打字效率。
第三,为什么要隐瞒变化?
为什么不直接显示调整后的触发区?
自适应键盘根据用户的输入行为变化,形成良性循环(右);如果键盘显示调整后的键位,键盘可能会触发用户改变原来的输入行为,形成不必要的反馈回路(左)。
如果可视键区域改变,触发行为也会改变。相反,改变的触发行为会导致键盘上出现新的变化,从而再次影响用户的输入行为。以此类推,用户和键盘互相竞争,可能会导致更糟糕的体验。
为了避免这种不好的适应,即使下层键盘面积发生变化,上层可视键盘也应该保持不变。
第四,考虑触发区域的限制
此外,键盘个性化还有一些必要的限制:
调整键区域不得导致键没有可用的触发器空。下图中字母r因为e键和t键调整太多打不出来。
为了进一步提高打字效率,通常采用基于上下文的词义联想来消除键盘触发的歧义。
这里主要讨论物理组件,也就是考虑不同的用户如何将手指放在按键上。如上所述,这个键盘的功能远不如词义联想的功能广为人知,因为有很好的理由隐藏按键的改编。
摘要
本文分析了手机键盘视觉效果与触发区之间的交互逻辑:
即使是输入这样简单的操作,也可以根据每个人差异化的输入习惯来改善性能或用户体验;在解释输入行为时,要敢于超越视觉上的界定;仔细检查反馈情况,保证是用户的行为改变了系统(键盘),而不是被系统改变,以避免不必要的反馈循环。本文由设计学习网整理发布,不代表设计学习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ffjianzhan.cn/xingyezixun/jhsj/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