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动态

互动思维:无处不在的用户习惯

编者按:产品经理在设计新产品时,应注意用户习惯的培养,这有利于用户更好地接受产品,有助于减少使用中的障碍。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作者深入探讨了用户习惯,并与大家分享。

在设计互联网产品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伴随着一个词:用户习惯。设计师想尝试更新颖的交互方式或视觉效果,但往往受限于用户习惯。其实基于用户习惯的创新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01什么是用户习惯?

互联网产品中的用户习惯可以概括为用户面对特定场景的习惯性认知和行为。

试想一下,我们在使用App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因为习惯问题而感到不适的情况?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Windows和Mac系统的软件关机模式。在使用Windows电脑时,我们已经形成了右上角关闭操作的习惯。后来开始用Mac电脑,关闭方式都在左上角。有一段时间,每次关上都觉得特别不习惯。而Mac的关闭模式相比Windows并没有明显的体验升级,改变操作习惯的成本很高。有些用户可能会觉得Mac的关闭操作不好用。

互动思维:无处不在的用户习惯(图1)

当然,如果你先接触了Mac电脑,再用Windows电脑,自然会觉得Windows不好用。这是先入为主的想法。一旦习惯了,改变习惯就会产生一定的学习成本。

02为什么会有用户习惯?

用户行为习惯的产生与记忆的特点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大家都很熟悉,也很容易感知。比如我们在学校背的课文,公式的规则等等。,可以用语言和文字等明确的方式来描述。

内隐记忆又叫非陈述性记忆,不能用行为来描述,但确实存在。比如骑自行车,学了就很难忘记。在学习之初,我们会需要有意识的干预,经过多次练习,我们的行为会逐渐变得“自动”。比如我们学开车的时候会很专注,习惯开车的时候可以边开车边聊天。

肌肉记忆和条件反射也与内隐记忆密切相关,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需要注意的是,肌肉记忆只是简单的描述,小脑负责这种记忆。其实肌肉是没有记忆的。

所以我们觉得在体验一个App的时候,会习惯性的去一个页面找一个功能,或者隐约觉得体验和其他App不一样,这往往和内隐记忆形成的用户习惯有关。

挑战用户习惯的风险

前几年ins的logo做了修改,把logo从准物化变成了平面,颜色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暂且不考虑视觉效果,用户在视觉记忆方面习惯了老logo的效果,而右侧新版本很难和左侧有记忆关系。

互动思维:无处不在的用户习惯(图2)

所以很多用户反映在桌面上找不到应用,很多用户抱怨很难看,甚至不想再用。所以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为什么有时候App的改版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强行改变用户的习惯可能会有很多影响。

互联网产品如何避免挑战用户习惯?

1.了解用户是谁以及用户的行为特征

比如b站用户整体比较年轻,用户接受了图像和交互体验更年轻的设计,比如详细页面的进度条。而小年糕的主要用户多为中老年人,所以整体设计侧重于操作清晰、字号大、去除冗余信息。

互动思维:无处不在的用户习惯(图3)

2.关注主流产品的用户体验

关注行业主流竞争产品的动向。这些竞争产品的操作往往代表着用户的习惯性操作(或养成的习惯性操作)。

3.注意界面信息传递

比如下图两张卡片信息呈现的区别就在于明星展示和描述文案的类型。左边是旧卡,右边是新卡。这两张卡会在App的不同场景中使用。

互动思维:无处不在的用户习惯(图4)

新卡和旧卡的区别是:

星级+数字评分:数字本身的更容易向用户传达具体的分值概念,比起单纯5颗星会更直接。描述文案:让用户了解电影是什么类型。

从信息层面来说,以上理由是成立的,但是如果考虑到用户习惯,这两张卡在App中共存,我们会考虑以下几种情况吗:

星级+数字:之前用5颗星表示星级,现在用1颗星+数字,运用在 App 的不同场景,假如用户不注意到数字,是否会以为只有 1 颗星?描述文案:不同卡片呈现不同类型的文案信息,是否会让用户产生信息混乱的疑惑?

以上考虑未必真的成立。但是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传达信息的时候,是否会影响用户的习惯。

4.注意特殊的交互操作

当我们使用b站时,视频细节页面允许侧滑返回列表页面。另一方面,类似于b站的YouTube,允许视频细节页面从顶部下拉返回列表页面,视频收缩到底部。

互动思维:无处不在的用户习惯(图5)

▲哔哩哔哩

互动思维:无处不在的用户习惯(图6)

▲YouTube

习惯了b站,你就不会习惯Youtube的回归模式(虽然很有特色)。在设计交互行为时,要小心是否是用户习惯的操作。如果不习惯操作,是否应该考虑不使用这种交互?如果有很强的使用这种交互的需求,可以考虑是否添加明确的交互指导。

05什么时候改变用户习惯?

用户习惯不是永远不变的。比如滴滴打车颠覆了传统线下打车的用户习惯;微信支付颠覆了现金支付的用户习惯。我们需要权衡什么时候打破“老用户习惯”,如何让用户自然接受。

1.变化带来的价值可以改变自身带来的困难

很多人不知道ins为什么要修改。“当品牌和组织超越最初的商业意图,或者扩大业务以提供不同的产品,或者领导者希望吸引新客户时,这些情况可能需要新的品牌愿景。”创新咨询公司IDEO的传播设计总监雷米·贾夫雷特(Remy Jauffret)说:“变化总是让人不舒服,然后会消退。我认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虽然用户的习惯是设计师应该关注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需要尝试如何让用户接受改变。

2.改变后可以带来明显的体验升级

如果一款产品某个功能的体验很差,但是持续时间很长,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在相同功能的体验上做得很好,是否可以对主流交互体验进行修改?

以Android为例,我们都知道Android手机底部有三个物理按键,然后手机迭代更新,变成了虚拟的3键设计。在Android 4.0设计规范中,为了避免底部标签栏与现有底部虚拟键的交互冲突,Android说明不使用底部标签栏。

但是这个规则在使用体验和开发者的适应上存在问题,用户更容易接受iOS体验。后来,谷歌在《材料设计》中允许底部标签栏的存在。这相当于与之前的用户习惯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互动思维:无处不在的用户习惯(图7)

安卓底部标签栏和虚拟键

当我们改变习惯时,我们能做什么?

1.习惯是可以培养的,但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经验基础上

比如我们常见的开页方式是简单的跳页,而开本看书的方式是开本的过渡动画。体验虽然不同于用户常见的认知习惯,但却巧妙地与书籍本身相结合。久而久之,这种打开方式逐渐成为用户习惯。

互动思维:无处不在的用户习惯(图8)

▲微信阅读

2.如果改变会打破认知习惯,让用户很快理解新设计的用途

最好的办法是让用户快速联想到其他竞争产品的操作习惯。比如采用其他主流应用的成熟交互模式。

如果修改会大大改变用户的习惯,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改版操作指引:较为常见,但是仍应注意避免繁琐的操作指引,切勿把操作指引当作体验差时的解决方案。兼容多种用户习惯:安卓底部三大金刚键,后面手机全面屏时代,新增了全面屏手势。考虑到安卓老用户的使用习惯,三大金刚键始终被保留下来,与其他手势并存。允许切换回旧版本:这种方式一般是改版变化过大,用户一时间不容易接受新的体验方式,常见于网站,如站酷以前的大改版,但仅适用于过渡期。

07结论

我想用设计心理学的一段话作为结论:

“如果用新的方式做一件事只比原来好一点点,那么最好还是保持和以前一样。如果改变是必须的,那么每个人都要改变。新旧混合制会把大家搞糊涂。当新的做事方式明显优于旧的方式时,改变带来的价值就会超过改变本身带来的难度。你不能因为事情不同就认为它不好。如果我们停滞不前,就永远不会取得进展。”

参考书:

《设计心理学》——唐纳德·诺曼《UI 设计与认知心理学》

 

本文由设计学习网整理发布,不代表设计学习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ffjianzhan.cn/xingyezixun/jhsj/61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