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一下钱就没了?武汉一男子被骗经历惨痛
移动支付、刷公交卡、电子门禁
日常生活中
智能手机的NFC功能
为我们带来很多便利

可这一便捷功能却被骗子盯上
成为诈骗的新手段
用手机“碰”一下银行卡
钱就被瞬间刷走了
案例
家住武汉蔡甸的陈先生因为某些原因想要办理一定额度的贷款,在网上查询一段时间后,接到一个“褚宏熙”企业微信的添加好友申请。
企业微信给陈先生发了一个在线窗口, 窗口中对面自称是上海浦发银行的“在线客服”,并且报上了自己的工号,之后要求陈先生提供自己的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码、银行卡账号和身份证正背面照片。陈先生见对方问得很专业便暂时放下心,并表示自己需要2万元的贷款,之后“客服”发给陈先生一个陌生链接要求他下载APP,于是按照要求陈先生在APP中申请了2万元的贷款。
等待一段时间之后陈先生接到APP的通知,自己的贷款被冻结了,陈先生连忙询问“客服”,对方表示是陈先生操作失误导致了贷款冻结,需要做个资产认证。引导陈先生往微信里充值了2万块之后,又要求他下载了另一个“量子密信”APP,添加了一名“经理”,这名“经理”和陈先生进行了长时间的语音聊天,通过这个APP“经理”实时监控着陈先生的手机屏幕。
随后“客服”再次要求陈先生下载了“Z-NFC”APP,让他将银行卡贴在手机上,陈先生照做后立刻收到了数条银行卡信息,有消费信息、验证码及开通支付等短信。陈先生感到疑惑想要移开银行卡,“经理”却用强迫的语气让他放弃了移走银行卡的念头,直到卡里的钱全部刷光“经理”表示可以提现,陈先生想去提现时,对面的“客服”却表示提现金额和借的金额不符合资金再次冻结需要二次验证,陈先生终于意识到自己被骗,并报警。

拒绝屏幕共享 慎用NFC功能
诈骗分子可能会以“验证账户信息”“退款需要验证人脸、录像记录”等借口诱导旅客开启屏幕共享功能。一旦开启,诈骗分子就能轻松获取旅客的银行账户信息、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从而转走资金。
还要注意,不要随意通过NFC功能进行陌生支付操作,谨防被盗刷。
保留证据 及时报警
如不慎被骗或遇可疑情形,请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通话记录、短信内容、转账记录等。随后,立即拨打110报警或拨打96110咨询。
本文由设计学习网整理发布,不代表设计学习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